2018年全国高考9套试题作文题名家点评与一线名师导写解析
【更多专题点此下载!】
1.2018年全国I卷(乙卷)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世纪宝宝”
请你与中国的新时代同追梦圆梦
--2018年全国I卷(广东卷)高考作文点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陈少华教授
广东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的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新世纪2000年以来编年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世纪宝宝”出生到今年2018年可以参加高考这一段,择要标注的重要事件有大地震、体育盛会、航天航空与教育、农村建设、网络普及与用户规模等,呈现“世纪宝宝”成长于新世纪中国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后还有代表中国梦内容的时间标注,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部分要求考生结合“世纪宝宝”的成长,就新世纪中国,中国新时代的追梦、圆梦展开联想与思考,在“时光瓶”中留存,留待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这是一则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材料,贴近当代生活、视野纵横开阔,是对“世纪宝宝”成长来路的回望和对梦想关注的要求。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大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写作空间广泛,考生可以从整体中国梦的追梦、圆梦立意,从影响世界、提振中国精神的方面去组织有关材料,如救灾、农村建设、航天航空方面去表达,也可就某一方面如救灾、网络发展、扶贫等去谈认识。如写中国面对“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巨大灾难,不畏艰难,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可以写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等体育盛会,写出新时代中国在体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可以写新时代中国在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公路“村村通”、“精准扶贫”等美好现实和发展前景。
当然,除了材料给的,上述大事件,考生选择其他大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写出自己的联想与思考同样是可以的。
材料作文涉及人人关切的中国梦,话题广泛,人人都有话说,相信很多考生能够写出思想和表达俱佳的作文。当然,考生应该注意大小结合,即大事件与自我成长中的日常生活结合,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时光瓶”的提示,写出这一代人有关梦想、圆梦的精神特征,注意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写出自己的特点与亮点。
让历史告诉未来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作文命题点评
安徽宣城 黄硕
看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有这么两个想法:该题是对去年乙卷思路的果断承继,第二个反应是脑子里出现这么一句话:让青年与青年交流,让历史告诉未来。
承继的表现在两方面:
一、延续了近年来流行的任务驱动的作文命题方式。2017年的题目要求从给出的12个关键词里选择两三个,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一次,编年大事记样呈示七个(组)主题或指向鲜明的时间和事件,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联想和思考,写一份个人版“世纪宝宝成长简史”,并给新时代出生,2035年十八岁的青年予以人生的启迪、引导。
其显性的任务指令有点奇特:装文章于“时光瓶”,留待2035年的18岁一代人开启,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时空“对话”。也就是我开头想到的“让青年与青年交流,让历史告诉未来”。其隐性任务指令则是,通过编年选材、创编导语的任务设定,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力,引导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暗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与挑战。
二、继续保持了对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担当、未来的期望与中国梦圆等宏大话题的高度关注。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标志性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和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深刻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吐放青春芳华。
考生需要关注的不同则在于,这七个材料,其关联融合性或许没有去年的那么强。梳理这七则材料,既有联系当今考生实际的:“千禧年宝宝”,又涉及到社会时代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还有科技与社会发展:天宫一号,精准扶贫,村村通。还涉及到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如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拓变”的方面还在于,相比去年横向的、需要多点关联的思维,今年更强调纵向的、代际传承的情怀。所以考生选择切入口很重要,我考虑基本的思考和写作应对程序还是:
首先是提炼“关键词”并对其做精确有效的“定性分析”—— 汶川大地震,是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更承载着“多难兴邦”“众志成城”的民族记忆;北京奥运会,地震后的抹干眼泪、迅速振作,传递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普世价值和坚强呐喊;天宫一号,让我们在仰望星空、志在星空的同时,学习和感受着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村村通、精准扶贫,在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的行走中,我们持续目睹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切实关注;互联网的普及,则构成了这个时代我们国家重要的发展指数和特征。2000年的“世纪宝宝”,此刻是考场主力,他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理应对此具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思考。
其次是,聚焦组合,注意多材料组合的逻辑与思辨。考生可以扣住材料的两三个点,提取核心关键词即可,如线性关联题目所给多数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可既谈时代追求与幸福,如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与精神的提升,也可谈人生成长与踏实作为,等等;即使着眼于单个的2008年时间事件,你若敢作横向联系对比,向内挖掘,也可感应在灾难剧痛中迅速站起、屹立的民族精魂,并由此联系苦(困)难应对、顽强不屈;至于在对所列大事件的整体关注中谈青年在时代大潮中的责任与担当,使命与奋斗,我想恐怕是多数考生应有的思考。总之,国家、民族、个人,与时代、使命、责任、担当、创造,甚至危机、困难、灾难等等,这些关键词及其它们的关联,应该就是今年乙卷考生需要重点把握的核心题旨。尽管二元思辨弱化,顺向思维主导的作文命题指向,还可以继续探讨,但作文命题关注时政、关联家国民族个人命运的指向,以及给予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大,其主题立意的自由度也不错,看来是近几年可以确立的了。
至于文体,书信自然可以作为首选,也可不受限制,只要合乎要求即可;语言上,考生要把政论说教与悉心体贴、代际关怀与导向期许结合起来,理性与情感兼备,则是取胜获优之道。
聚焦核心素养,彰显价值导向
——解密2018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
广东省高州市冯文新教师工作室
牵动中国亿万家庭的2018高考开考日如期而至,备受关注的作文题也在试后第一时间面向社会揭晓。下面笔者就今年作文的命题特点,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原题再现
二、命题特点
对照2017年高考作文,今年的作文可圈可点,命题形式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创新性,大多数学校和辅导机构在平时的系统训练中都有所涉及,熟悉的中国符号使得学生写作时容易上手,不易跑题,利于正常发挥。愚以为,今年的作文命题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去年高考刚结束,本人就大言不惭地预测,认为2018年的命题不走回头路,但一定更加接地气,中国元素仍将活跃在高考的考场上。今年的作文同样是体现了古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行文准则,列举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村村通”、“精准扶贫”、“小康社会”等中国元素,时代感强,社会意义丰富,关注现实国情与政策发展。
此外,选材的针对性(固定的阅读对象)和开放性(可以选择的素材众多),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分度,考生平时对社会生活关注程度的高低,思辨能力的差异,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这些都是可以将学生的作文等级分出来的。
(二)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巧妙传递价值观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中,着重明确了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考的考试内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今年的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更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体现的正是一种民族自信、文化自豪;“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体现的是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公路村村通”、“精准扶贫”、“小康社会”等这些元素无不在巧妙地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也是和大纲中提出的“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不谋而合。当然,在引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却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同样鼓励创造性,甚至是批判性。
事实证明,高考作文不单单是选拔人才的标尺,也是一种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指令明确,思辨性强
今年的作文题延续了近几年的“任务驱动”形式,指令明确,思辨性强,越发向国际先进的“交际语境写作”靠拢。本次任务型写作很好地拓展了写作试题命制的类型和范围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等,有效提高了考生的真实写作能力,鼓励考生去写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有用之文。
具体指令如下:
情境指令:将你所触发的联想和思考,想象它装进“时光瓶”,待到2035年开启。
对象指令:2035年那些18岁的一代人。
内容指令:材料中所列举的中国符号和元素。材料中省略部分可以进行预设。
思维指令: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体式指令:无论何种体式,都要求有读者意识。
根据以上指令,本次作文可以写成书信形式,向“下一代人”告知你和新中国一起追梦、圆梦的历程;可以写成散文的形式,抒发你对国家的赞美、对民族的自豪、对中国梦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下一代寄予希望;可以写成议论文的形式,或阐述国家强大的原因、意义、条件,或求证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或探寻如何应对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际遇和挑战等。但本次作文要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不建议写成小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此类文体极难写出真情实感。
至于思维能力的考查,早在2014年9月,《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正式颁布,其中就有“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一项,因而这两年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思辨性问题,包括2016年的“巴掌和吻痕”、2017年的“中国关键词”,都体现了考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本次作文加大了审题和语言组织的思维力度,更加注重材料文字表述内容及含意的广度与深度,尽量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发挥最佳的思辨和写作才能。
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认为,我国作文命题从抒情叙事向议论的转化还在过程之中,有些命题者还没有充分意识到,高考是大学的选拔考试,不是中学的学业水平考试,不是检查中学的教学是否合格,而是以大学理性思维能力为统一标准的竞赛。
至于事实是不是如此,还请大家各自思考。
(四)注重均衡,温情关怀
本次作文立意空间广阔,力避空泛,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考生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有效缓解了教育不均衡所带来的不公平,体现了命题中心对这些“弱势考生”的温情关怀,如“天宫一号”、“汶川地震”、“公路村村通”、“互联网的普及”等等这些都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驾驭。
其实在2017年高考中,命题者也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像“美丽乡村”、“中华美食”、“空气污染”这些关键词都是“弱势考生”所能驾驭的,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对命题者“口诛笔伐”,毕竟“弱势考生”可以选择的写作余地不大。命题者大概也感受到网络的舆论,因而在今年的命题中显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将更多的话语权交了出来,这是舆论的进步,也是命题中心面对舆论的一种诚意和温情关怀,值得点赞。
三.结语
可能有人认为,高考作文更应体现包容性,就像本次作文,应该允许学生拆分材料,就某一重要事件谈谈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即可。愚以为,这种写法是不够全面的,也未足以体现思辨性的考查,亦未能真正具备区分度。
对于今年作文命题,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高唱赞歌的,而甜酸苦辣只有考生自知。面对高考考场作文,考生能做的就是审清要求,写好文章,因为无论是考生还是备考教师是永远都赶不上专家的步伐的。就在几天前,各大媒体猜题、押宝不亦乐乎,然而想多了与没想到,其实是一样的,因而在以后的备考中,一线教师除了关注命题趋势,正真教会学生读懂题目才是王道。
最后,祝愿所有考生,待到2035年,回首今天,满面桃花,春风依旧!
1.题型:2018年全国1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2.材料特点:材料取材于现实生活。呼应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巧妙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试题以学生为本,材料内容学生熟悉,比较接地气,材料理解上没有难度,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可叙说、可思辨。引导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时代、国家一起成长。展现综合素养。
3.试题特点:
写作任务、交际语境都非常明确。
给事实材料的目的是帮助考生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 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句话的意义。或说是这句话的图解,引发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材料与导语互补,一事一理,相互映衬。
运用所给的材料,也可补充材料,叙说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落实到“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成长”、“追梦、圆梦”上。强调个人与时代、国家的关系。
4.材料分析:
(1)材料内容:
①以新世纪2000年以来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世纪宝宝”出生到今年2018年,呈现“世纪宝宝”所经历的的重大事件。
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个时间点是代表中国梦的内容。
③引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 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它规定了作文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④要求考生结合“世纪宝宝”的成长,就新世纪中国,中国新时代的追梦、圆梦展开联想与思考,在“时光瓶”中留存,留待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2)材料含意:
材料的含意在引导语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 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 使命和挑战一一我们这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是什么,2035年18岁那一代,一定会有他们的际遇、机缘、使命、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一一新时代的中国梦是什么,我们青年人“世纪宝宝”们的梦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追梦、圆梦。2035年18岁那一代,该怎么样去追自己的梦,圆自己的梦。
(3)材料关键词: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追梦、圆梦。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5.写作任务:
①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一一以上材料:写作范围;你:作者;联想和思考:思维表达。
②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一一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联想、思考作文。
③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 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一一读者:那时18岁的一代人。目的: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6.参考立意:
(1)走进新时代:肩负使命,敢于挑战。
(2)和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3)际遇难得,使命追梦。
(4)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
(5)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7.写作重点。
重点写我们这一代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写我们这一代的追梦、圆梦,写个人与时代、国家息息相连的关系。也要照顾到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让他们看到我们今天的奋斗经历、伟大的时代精神,并提出殷切的希望。
8.参考例文。
你的梦想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1977年,一个年轻人参加完高考,在日记本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刚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今天的你,是否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
朋友,你说对时代有信心,但心中常有“两个小人”在斗争,一个叫“梦想还是要有的”,另一个大概是“算了,累觉不爱”。常在自我勉励,也总是自我否定,最希望生活有准心,却常常有心无力。不妨,再回头看看。
100年前,有一本刚刚创刊不久的杂志下了决心搬到北京:将文言改成白话,还采用了新式标点,自此改变一个时代。对,它就是《新青年》。
近40年前,有一位老人坐上日本新干线说,“就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从此,一个国家在这位总设计师的领航下推进改革开放,拼了命追赶。你应该猜到了,这是中国。如今,它已经来到了世界舞台中央。
今天,守在屏幕前看十九大的你们肯定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或许你会说,历史都是过去,遍地黄金的日子过去了,低垂的果子已经没了,风口都是父辈们的。不可否认,高强度竞争、快节奏生活、攀升的房价,是面透镜,会放大焦虑,会矮化梦想。但反过来看看,祖辈父辈的逐梦路上,饭盒里何来超级稻,绿皮车哪能开到350,日记本里何曾有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别说人人都有麦克风。更何况,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上一辈的成绩,早已成为你我奋斗的基石。一些资源注定被激烈竞争,但不妨碍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充分共享。请记住,唯有时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最大的梦想。
如果你还记得高中的政治课本,一定知道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今天它的表述变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富起来了。这样判断符合我们的常识。新的社会矛盾,是几十年打怪通关后的一扇新大门。这扇门上不仅写着物质文化生活,还写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饱蘸着我们更高的期许,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跨过。但推开了,就是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无需掩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它就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一只风筝要飞起来,必须站到时代的风口。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很近了;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眨眼也能到。那时你几岁?会在做什么?以此倒推,今天的使命是什么?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走的总是人。从枪杆子打天下、打开国门看天下到敞开胸怀迎天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就是怀揣着梦想走来的,我们仍要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的脚步,注定写下未来的历史。当我们一次次成功打卡既定目标,当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海归不断回到中国创业淘金,当我们所有人都牢记握指成拳,时与势就在中国,机遇就在中国。前些天,保温杯成为一个热词,它所隐喻的不服输的精气神同样需要保温。当00后成为新新青年登场,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人还在继续奋斗,当中年人依然阳光,当青年人充满力量,这便是最好的中国。
你们都很喜欢梁任公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其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记着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去想,去做,敢担当不畏难,事情自然就成了。所以,未来的中国,并不缥缈,就在大家的手里。你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发起了全国性“征梦”活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今天,也不妨写下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明天见。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何鼎鼎
这是一则复合型材料的作文。材料由多个现象或者说事例组成。作文要求考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优秀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的一步。审题立意要处理好,最好按照“材料+要求”这种形式去思考问题。
作文要求考生对“以上材料”“据此”写一篇文章,那么首先就得弄明白材料重点讲了什么内容。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适合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概括出材料的核心内容。到底是“求同”还是“存异”,就要根据作文具体要求而定。
此次作文,虽然没有明确地标出材料一、材料二等,但是以不同年份的形式呈现出来。分开来看,每个材料都是独立的。考生要把每个独立的材料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3年的“天宫一号”“村村通”“精准扶贫”,2017年7.72亿规模的网民等等,这些都是共和国取得的成就。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是共和国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天灾。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美好的蓝图,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我们追求的梦想。两者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2000年出生的宝宝,今年正好18岁。2018年到2035年又相隔近18年。
作文要求2018年18岁的考生跟未来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进行对话。形式上,采用书信体的方式比较方便。“时光瓶”就在眼前,我们该与2035年的青年们说些什么呢?
其实,材料里面有所提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我们可以谈谈共和国的“机遇和机缘”“成就和困难”“使命和挑战”。
这是最接近中国梦的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但与机遇和机缘相随的是使命和挑战、责任与担当。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成就与困难并存。材料里面列举了不少成就,也提到了我们遭遇的天灾(汶川大地震)。然而,困难与挑战绝不止于此,材料里的省略号,为我们的思考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比如2018年的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战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跟2035年18岁的青年谈谈共和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辉煌,也可以说说遭遇的无数困难与挑战,还可以讲讲对2035年美好的期待和幻想。当然,也可以侃侃为了实现中国梦,自己的人生选择、担当和责任,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另外,如果从“选好角度”这一要求出发,“成就与挑战”是更佳的选择。
1.提取关键词:
纵观材料,呈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从2000到2035年的“一路高歌“。我们要善于理解材料,然后提取材料的中心意思,即关键词。此材料的关键词是:过程!
2.写作方向(主题定位):
强调过程在事件运筹中的重要性,它是得之结果必须历经的必然。虽然结果是我们全力以赴在所不辞的追求,但咀嚼生命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情不自禁、言不由衷地用像历经沧桑却涉世未深的笔来书写人生的另一翻韵味,是生命里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材料中,学生是不易发现材料隐藏的主旨。所以要学生找到灵感的切入点,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剖析和归纳总结综合能力。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切入。
3.选取材料(反映主题)
比如可以写社会发展历程,可以写某种中华文化的迭起过程(唐诗、宋词的源远流长等),还可以写学习的进步过程,戓写你心路历程、成长经历,从叛逆到理解父母老师良苦用心的内心形成过程。
----陈婷老师
2.2018年全国II卷(甲卷)作文题:
适用范围: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重庆、海南(语数英)12省
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
请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段作文。
名师导写:吴炳忠
1.是一个叙事性材料作文题。回归到2015年的轨道上去了。没有明显的指令性任务。
2.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考生不能简单地抓住局部一点不及其余作文。“综合”就是全面地审读作文材料。
3.文材料分解分析:
①““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这是叙说事情的背景。于立意意义不大。
②“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这几句话要注意:一是“然而”是转折,说明内容的重点在这里,立意的重点也在这里。二是关键词“力排众议”。
力排众议,就是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意见。沃德力能力排众议的力量来自何处?他是“统计学家”:科学的力量。独立思考的力量。突破惯性思维。要敢于坚持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不盲从。
“注意弹痕少的部位。”是他的观点。为什么?“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这句话是理由、依据。
说明:重视主要矛盾。科学的分析数据。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看到了幸存的飞机而忽略了没有幸存的飞机,他是对信息进了科学的判断。逻辑推论的胜利。如何得到事情的真相?力排众议、逆向思维。看到看不见的。
③“沃德是正确的。”这是结果。告诉考生由果溯因的去立意。
4.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即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主动思考问题。
这更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就是审慎地运用逻辑推理去断定一个观点是否为真。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理念,所以它科学的判断信息,洞察事实真相,不盲目信从他人结论,采取行动考虑所有的相关信息(全面看问题)等。
总之,通过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告诉人们要注重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它可能正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所在。
有时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忽略了另一面,或背后的事件,所以,要透过事件表面看到本质,看到更关键的其他事实,全面、综合地看问题。
3.2018年全国III卷(丙卷)作文题:根据改开三部曲标语写作
适用范围:四川、广西、贵州、云南4省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家点评:成都 翟晓周
【命题透析】
一、命题价值
1.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1)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时代热点。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快速发展的40年,2018年又是步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年。这一届考生,绝大多数感受到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看到了通向幸福之路的“中国梦”。
(2)关注个人成长,关注立德树人。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时代的关口,刚刚成人的青年学子没有理由不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潮,立志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体现高考命题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引导。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高考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道作文题,以三条标语口号浓缩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考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还是有话可说,容易理解,便于思考,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当然,如果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圭臬,面对这道作文题则会束手无策。
因此命题完全切合“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理念,这显然有益于引导今后中学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朝着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民族、关心世界的良性方向发展。
(2)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完美结合。
首先是限制。材料为三则标语,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因此即便这道作文题为众多猜押题者猜中——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新使命之类,也无法套作。因为三则材料三层含义,整体解读,方可准确立意。
其次是开放。题目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在立意上可以写对改革开放40年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也可以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继往开来。在角度上,可以宏大也可以细微。在文体上,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甚至是小说、散文。因此有益于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朝着让学生全面学习写各类作文的方向发展,从而让学生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作文方向。
二、思路点拨
1.作文题型
给的是三则“标语”组成的材料的社会热点的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担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是典型的任务指令性作文。
作文必须“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这是内容性质和主题的方向的指令,同时还要明白,不能在三则材料中任选一条或者两条来立意,必须整体立意。当然在文体上可以自由选择,写记叙类的文章,需要写自己真实的经历、感受,至少是将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作为基础;写议论类文章,需要科学的作文理念——在真实情境中辩证评析,表达“我”对时代、未来以及自己的思考。
2.审题立意
(1)审题——材料解读:
三条标语构成“改革开放三部曲”。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奏响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标语。当时的中国,积弱积贫,尤其是物质极度匮乏,经济远远落后与世界,要让国家发展、人民幸福,首要任务就是吃饱饭穿暖衣,而且这一时代使命非常紧迫。这一标语,正是当时的中国的方向的反应:大力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从而让国家和人民都快速摆脱贫穷走向富足。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这是取得阶段成功的标语。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了,国家和人民在物质上都开始富足了,可是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环境日益恶劣,少了蓝天白云,多了雾霭沙尘。这副标语,正是这个阶段的中国发展的方向的形象表达: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也就是要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今天的标语。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有长征精神,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合而观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延伸着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横向来看,三者合起来,就是要表达“继往开来,和谐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立意——确定主题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材料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沿着这40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也可以对未来做出思考,还可以就青年人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今天对自己的人生与责任担当作出思考。比如:
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焦点,要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②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共圆中国梦。
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鲁起袖子加油干。
④带着使命再出发。
⑤不忘初心,不畏挑战,奋勇直前。
⑥和谐发展方能编织五彩的中国梦。
3.写法技巧
记叙文,可以通过写人叙事展现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尤其是各阶段的焦点,并引发对未来对自身使命的思考。
议论文,可以以评议的方式,以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重点思考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4.2018年北京卷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图”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一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名家点评:
写作考查大追求,具体而微真表达
——我看2018高考作文北京卷
福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郭培旺
高考作文八套卷,大致梳理,或分两类:一类放眼时代,大气捭阖,给一个宽泛的话题去写,可选择空间开阔,讲求大中抓小,泛中寻我,大笼抓鼠;另一类小处着眼,给一个具体而微的写作由头,讲求小中见大,凡中见奇,浅中见深。
北京卷有其特立独行的特质,值得研究。
试题特点
独创“写作系列”考查办法,体现写作考查大追求。微写作、双文体,三选一、二选一,议论文、记叙文。这些考法,体现了一整套的写作思考,彰显强烈的写作使命感,在高考作文命题史上,是理性坚守、冷静开掘,难能可贵。比如,读写结合、读思结合,从经典名著寻找成长力量,以书评为抓手,关注艺术人物生命,滋润个体精神成长;不放弃记叙文写作,这是北京卷的嘹亮声音,是高考写作版图上的靓丽存在,体现了北京语文教育届的思考和坚守。
矫正写作考查泛化、德育化倾向。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全领域的重大工程,不可能也不必要毕其功于一役;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题目,而非政史,面向写作本位的命题行为,是语文教与考的题中应有之意。北京卷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如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等等。这些要求,看似技法限制,实为写作指导,让学生写作更具体、更“有样子”,对写作教学也是很好的方向引导。
培养公民意识,以高考写作为独特的“成人礼”。高考写作不应是一生写作的终点,而应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是18岁走出中学校门的成人礼。这是近年来高考写作价值追求的基点,不傲不卑,不惰不泄,不愤不狭,理性思考、典雅表达,是青年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是无可逃脱的时代课题,它既需要持重明朗的时代观,高远、宽阔、火热;也需要积极奋进的成才观,进取、热诚、坚定。在发展中考量时代与个人、他人与自我、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我眼看绿水青山,祖国生态建设与我的经历,这也包含个体成长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
写作路径
北京卷两道题,凸显了迥异于旧时代的价值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不要泛泛而谈。
时代定义,是写作前提。时代观,决定个人成长价值观。每一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时代理解,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定义。“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需要系统梳理新世纪的中国发展,从而完成自我定义。时代太大,需要选取切入口:可以宏观着眼,谈社会趋势,如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国声音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可以抓取历史大事件,如全国一卷作文题,从中勾勒中国力量;可以从百姓体验入手,从自身成长和周遭变化着手;可以反向思考,以批判性思维看待社会现实,在道德发展、机制体制等不足处下功夫。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建设美丽中国,养护绿水青山,这是构思这篇记叙文的起点。这种抒情化的定论,需要考生理性、真实地审视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或正向入手,从建设成就出发;或反向探寻,从时代挑战发掘。“中国梦”需要实现路径,前提是分析优势劣势,这也是考生写作的前提条件。
青年立场,是写作姿态。如上时代定义,要在自身成长层面落地,不能空谈虚论。青年有其激情、想往、憧憬,也有迷惘、愤怒、极端。有橘子洲头,风流人物;也有尘埃微粒,志愿奉献。置之于我,如何定夺?
“新”、“青年”、“成长”;“时代”、“祖国”、“发展”,这些关键词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权衡。——“青年”为例,今日之青年,与五四运动、改革开放初期不同,与辛亥革命、鸦片战争不同,与蜀州杜少府、自由裴多菲不同,时代课题、精神气质皆大不同;然而有无相承相接的潜藏思维呢,自然可以思考。学生要站在更为阔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自我,不能在“大时代”中晕头转向,浮沉无着。
“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人期盼”,也需要落实——“国人”为例,冀望脱贫致富的乡村后发展地区留守者、开发区自贸区特区新区新居民、城市化高压力下的蚁族的哥……不同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复杂心态和建设路径。写作需要铿锵落地,而非抒情诗、田园牧歌。看真问题,想真办法。
细读要求,是成文关键。
以第二道题为例,考生要在写什么、怎么写上做好充分准备。“绿水青山图”,可写童年少年记忆,故乡山水,或旅行见闻,他乡美景;也可理解为抽象的生态建设者事迹,他们化濯濯童山为青青翠岭,岂不也是一幅美图。可写现实中的山水美景,也可写不尽如人意的生态现状,勾画建设蓝图,“展开想象”,“叙事符合逻辑”,说明可以畅想未来生态建设的美好前景。
叙述方法,细节描写,这方面的要求,又提示考生拒绝宽泛写作,静心投入,沉浸写作,有画面感、故事性。
总之,北京卷作文试题不避热点,直面时代,立足青年,体现了卓越的时代担当;植根语文本位,以具体真诚地写作要求,冀望学生理性思考,静心表达。在立德树人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均有独到价值。
名师导写:
2018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指津
深圳科学高中 罗佰方
今年北京卷的高考大作文仍然是二选一,要求考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这两个命题作文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空间,除了内容上拥有自由度外,在文体上既可以选择第1题议论文,也可以选择第2题记叙文。这两个题目尽管内容不同,但是有许多共同点,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主旨,同时可以从“关系”作为解读这道题目的核心词语。
第1题是“考生”与“祖国”的关系。题目中的考生身份设定为在2000年出生的“千禧宝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跨越世纪。18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即将实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千禧宝宝”伴随着祖国的繁荣发展,成长为“青年”。注意,题目中用了“也”字。这个“也”字内涵丰富,是紧承上句“祖国在不断发展的”,因此,后文要求写作的题目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由一个“新”字,统领了前文材料,回应了“也”字。新时代,指的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的“新”体现在何处?考生要结合时代特征来写。“新”青年,又“新”在何处?考生要发掘出他们这一代人的优秀品质。同时,命题作文还有副标题“——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对主标题中的二者的“新”作了关联:青年的“新”来自祖国的“发展”(“新”),二者关系紧密,不能割裂。
这道题目考生既要充分发掘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时代特征,同时又要发现时代特征影响下青年人“千禧宝宝”的优秀品质。《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那么这个时代新在哪儿?《十九大报告》作出了解释: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那么新青年如何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呢?除了从小享受祖国发展带来的各种福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同时培养了新的生活习惯,树立了新的观念,同时还要具备新的精神和品质,继而成为新时代的继承者和开创者,这才是“新青年”的应有之意。因此,考生的审题是否准确与立意是否高远,往往就决定了其作文的等级和得分。
同时这篇作文不宜谈空话大话、虚唱赞歌、鼓吹发展、无理智爱国等,议论文既要体现出睿智与觉醒,同时也要有对祖国的感恩情怀,同时还要有发自内心的继承和建设观念。毕竟18岁还有另一个含义:成年。高中毕业就走向大学,大学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的地方,考生应当有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这篇作文基本无法宿构,只能靠平日培养严密的思辨能力和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写好,总之,你要具备人才的基本功,才能得高分。
第2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题目中明确谈到“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最高领导人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考生要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考生要展现的主要内容,而并非只是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展示,这是考试写作的难点,一定要注意。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考生想象的场景可以是现在,更方便记叙想象的可能是在将来。毕竟当前中国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现象还是存在的,题目中的“绿水青山图”虽然只是自然环境的白描,但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人们爱惜大自然,懂得环保,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那么才有眼前的“绿水青山”,否则就只剩下“废水荒山”了。我们现在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会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正是要求考生描绘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图景。中国历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依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繁衍延续的环境。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场景。如果考生想象力丰富,文采好,语言运用自如,构思奇巧,是容易写出高分作文的。考生可以通过对话式描写,树立一个“我”,虚拟一个“客”,以主客对话《赤壁赋》式的思路来完成此篇。“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其实就是很好的“绿水青山图”。考生还可以借鉴《梦游天姥吟留别》式的描绘,通过梦境来展示“绿水青山图”。考生也可以直接描绘,“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绿水青山图”吗?描绘“绿水青山图”,中国文学家是个个精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写的有深度,这篇文章不能仅仅描绘,还要在记叙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还要注意的是记叙文要有效地组织文章的篇章结构,不能写成“流水账”,同时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有效的修辞为文章增色。
5.2018年天津卷作文题:器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把握时代脉搏 自选角度行文
——2018天津卷作文题《器》解读
深圳鲁力
【试题解读】这是一道近似于新材料作文(传统材料作文之一)写法的材料作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总体评价:
命题立足于“立德树人”,着眼于大视野,关注时代热点,紧扣现实生活,弘扬、引导正能量的核心价值观。试题体现“文以载道”“文章合时而著”的语文育人特色。
二、内容分解:
材料内容由总分结构组成。先总说“生活中有不同的“器”。这“不同”二字至关重要,它领启下面的四方面的分说内容。
分说①,“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从“器物”本义的角度来说“器物”本身的价值;分说②,“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从“器物”的作用角度来说以匠心精神打造匠心之作从而助人成事;分说③,“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从引申义的角度、由物及人来说人要有器量、包容和气度;分说④,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从社会热点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肩负荣光,打造“大国重器”,比如研发核心技术,智造高端产品,成就强国梦想。后面的省略号,还可以派生出关于“器”的更多想象空间。
四个分说内容,层层递进,整段文字极为严谨,给考生以极大的想象发挥空间。关照现实人生,体现深层理解
三、关注“写作指令任务”: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要求四点中,老生常谈的就不必说了,单挑①②两条来说。先说②中所谓“文体特征鲜明”,就是议论文要像议论文,记叙文要像记叙文,散文要像散文,不能不伦不类。最要注意的是①,“自拟标题”大家都知道,不说了,只说“自选角度”,这句话很重要,他告诉考生:材料内容中有四个分说内容,你不必整体立意;也不必贪多样样都想写;也不要挑二三点来写,那样,你还要提取“公因式”(提炼中心论点);你只要四选一来发挥就可以了。
四、立意构思:
分说①,由“器”的价值联想到华夏文化中数不胜数的文物及其价值,再联想到:弘扬传统文化。
分说②,从“器物”的作用角度来说以匠心精神打造匠心之作来助人成事:用工匠精神打造有利之器。
分说③,做人要有器量(包容、气度)。
分说④,联系社会热点:让大国重器掌握在我们手中(领袖语录)
五、行文思路
以议论文为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占有以及认知程度等情况,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方面来联想、发散。任何一方面,要写到不少于800字,都需要将论点进行“分解,分解,分开来解”:横向的,纵向的,类比的、对比的——一句话没要多角度论述,辩证说理。
六、写作忌讳:切勿面面俱到,四点都写!
总之,201年天津作文命题构思颇具匠心:短短一段文字蕴含了弘扬传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大度做人和掌握大国重器等内涵,既为考生增加了写作选择空间,展现多元思维,体现深层理解,又为后来的学生发出了一个信号:立德树人乃立身、立国之本;学习上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更要关心时事,关注热点,要有大视野、大眼光,大胸襟。
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也不行!
6.2018年上海卷作文题:谈被需要的心态
三、写作(70分)
26.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名家解读:
挖掘潜在动力,彰显人性之美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简析与写作指津
特级教师 邹天顺
每年高考之前,老师们绞尽脑汁命制了很多作文模拟题,预测题等等,但绝大多数都是时代感太强,“火药味”太浓,而缺少一种温和的“江南清秀美”。
今天上午,考完语文之后,网上便争先恐后地发布了2018年高考八套试题的作文题目。我粗略看了一下这八个作文试题,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海的作文题目,她很贤淑,秀美,令我眼前一亮。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目文字简约,没有可有可无的所谓“要求”,却在短小精悍的题目里,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只要读懂试题内涵,审准题意才是关键。
首先,这道题的意图很明显,通过写作此作文题,警示我们的年青一代不要总是貌似以“暴风骤雨式”的激进,而更要从人性出发,让人类的本质需求欲来激发出不忘初心,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众所周知,关注自身的需要是低层次的,渴望被他人的需要,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才是潜在的力量,人性之光辉!
其次,试题体现了上海作文题一以贯之的命题原则,即既不随大流而又能“居高临下”与之不同,与往年一样,作文题目依然“大众化”,它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说,而又有一定难度,让语文层次一般的考生“点到为此”,让高水平的优生因“滔滔不绝”而脱颖而出。因为,“渴望被需要”的欲望也不是人人相同的。“怀才不遇”者们的需要欲望永远比“无所事事的自我满足”者们强烈。这就要考量考生们的思辨能力了。
读懂了题意,明确了立意方向,作文立意就不存在问题了。例如,可以从人的本质去论述,探讨人性之美;可以从人类内在潜力方面阐述人性之光辉力量;还可以论述一个人只有“被需要”的欲望,才有不忘初心,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等等。
此外,在作文时,不能忽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一句话,也就是要求写作时文中不能无“我”,重点写作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当然,文章要写出深度,还需要阐述“被需要”的深层原因。
2018年6月7日
名师解析:陈婷
关键词提取:
今年的上海作文是纸老虎,拆去华丽的外壳包装,它其实要求写对生命对别人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所以关键词很容易提取----价值。
方向指引:
关于“价值“,自然会与“价值观”直接挂钩,高三生的情感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但回顾十多年的生活经历,感觉被别人需要对别人有价值意义的事,虽缕见不鲜,但如果写出记忆犹新、刻骨铭心的效果,确实要下番功夫。选材上要新鲜化,如果题材老生常谈,要学会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去极力渲染和点缀。
框架构思:
1.“被需要”是一种很强价值取向的心态。我们平时总强调自我需要,很少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被别人需要。
2.凤头豹尾”,注意文章首尾运用修辞手法把语言优美形象化。首尾点明中心,前后呼应。行文的过程要用一件详事来叙述做了一件什么对别人有意义有价值,又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突出表现不凡的主题。事情虽小,却能反映有别人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民族有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
3.中心主旨明确深刻,达到高度的思想境界。
文字功底上优美凝练化,文采飞扬;内容详细具体的同时,把“直抒”和“间抒”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做到思想、文字、内容的三者巧妙合一。笔者在这估计高考满分作文者定能”掌握乾坤”!
——陈婷老师
7.2018年江苏卷作文题:解读语言传递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专家解析
名师解析: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李凤成
今年的江苏作文试题依然为“新材料作文”,命题风格和去年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现象+观点罗列。现象可看成是“由头”,真正的思维着力点是最末三小句。在这三句中,命题人罗列了三种观点——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三种观点实际上是描述了命题人眼中的语言的功能,三种功能逐层深入。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入手行文,对于考生常选的议论文、记叙文这两种文体,写作的难易度平分秋色。
细思关键句,命题人不仅注重命题的“接地气”,还紧跟热点。近年来,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的传承、扬弃受到强烈关注。考纲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考查的力度。命题人这一次没有选择远离“人间烟火”。相比于其他考区,江苏的高考作文试题更有内蕴,更有“嚼头”,是一道十分出色的作文题。
在具体写作中考生应该避免的误区是:抓取材料前面的现象而忽略掉了最后面的关键句,导致文章流于肤浅;紧紧围绕前面的“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而忽略和最后的关键句的组合,导致文章空泛。
名师解析2:广东 陈婷
江苏今年高考作文出得有点“诗意盎然”。语文是“语“与“文”的综合。语是指语言----口头表达,文是指文学----书面表达。语言,是语文最直接明了的体现,它穿梭时空的邃道、穿越时代的隔阂、穿遍中外与古今,沉淀了多少文人墨客书生雅客的智慧和坚韧,为驰骋语文天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后盾。
方向切入:
汉语言文学深藏寄予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深邃的文化底蕴。自然界的鸟语花香、人类社会的文明交流,才子佳人的言行举止、气质风度、谈吐笑容以及现代社会里我们追求的内涵素质、文化素养,这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艺术和社会所有美的呈现和综合。诚然,我们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高度去审视和诠释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
写法导入:
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定义“语言”的概念。它阐释的是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思维,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传承。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黄山下的伟岸巍峨,欧罗巴的奇异风格,大海边的残阳落日,基督教的宗教信仰,车厢里的礼貌用语,蒙娜丽莎的亲切微笑……只要是有精髓的、关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我们都可以着笔,然后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把主题深刻深邃化。打个比方,学雷锋做好事的文化倡导,可以通过这件“小事“来把主题升华成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最后点题--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语言“!
8.2018年浙江卷作文题:浙江精神与浙江人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点评:
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浙江人文精神
——2018年高考浙江卷解析
开平市第一中学 袁其顺
【原题照登】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灿烂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解读】
1、总体评价:
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试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浙江人人文”。地方特色显著,又能贴近时代,在全国高考作文全面体现时代精神、立德树人、领袖治国理政的理念里,可谓独树一帜,整体体现了浙江卷大气磅礴、兼顾时代的独特视角,使得作文题考察了浙江考生大格局大胸怀的深厚底蕴。
浙江高考作文题一直考察考生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智慧,从2010年始,“角色转化之间”“我的时间”“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直线”“门与路”“文章和人品”“人生三本书”等等,主题只有一个:智慧人生。也只有在2016年考了“虚拟与现实”,还算是贴近了现实。一直觉得浙江高考作文的格局不大,主旨不高,但是2018年的高考作文,还是值得一赞的。
有道是“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是一种大格局和大胸怀,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传承和浙江精神,瞬间将浙江的人文精神提高到时代的家国的高度,既有“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灿烂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这是对浙江精神的礼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这是对浙江前辈们的礼赞,又有“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这是对后辈们的殷殷期盼,相信,作为浙江考生,可以尽情抒写浙江人的家国情怀。
2、试题的内涵和外延
2018浙江高考作文试题,材料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灿烂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关键词:务实 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干在实处 灿烂走在前列 勇立潮头 浙江精神
这是概括总结了浙江的精神,其中,古代浙江精神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知行合一”和黄宗羲为代表“经世致用”,这两位都是浙江的大儒,这个题目也给那些学识渊博的考生提供比较大的空间,熟悉王阳明黄宗羲等浙江大儒就有很大的便宜了;后者则是“新浙江精神”的内涵“干在实处,勇立潮流”,浙江卷作文基于对“浙江精神”的提炼与概括,回望历史,紧贴时代主题,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浙江精神是浙江发展的动力,也是浙江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表达。
材料一提示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把浙江精神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或例举的典型事例之中。
(2)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补充,意思是浙江的人文精神,在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之后,成就了一代代浙江各个领域的传奇人物,这就要求考生对浙江各类文化名人有更多的了解,在文体的选择上几乎可以写一写这些人物的传记,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思考和传承,另外,更可以作为议论行文的一个个典型的例证,品评历史人物,颂扬历史人物,追溯他们的成功和对浙江的贡献,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哪些浙江精神,这些人物,可以大到文化鸿儒,小到一个个鲜活的工匠。浙江的历史,浙江的现实,浙江的发展,便在文中鲜活起来。可以说,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可选取的材料极为广阔和丰富。
关键词:浙江文化 浙江故事 浙江传奇
(3)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材料三的三句话是考生需要重点阅读的,“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连贯成考生考场作文的整篇。“浙江学子”是写作者的身份,“人生新起点”告诉考生,既要思考自己的成人意识,又要对脱离中学阶段之后,思考社会人生,今后的人生之路之中,怎样传承浙江精神,怎样为浙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将提供考生怎样的舞台,考生将如何用浙江精神去拼搏和奋斗,在这里,可以写对今后的人生规划,这都是材料三的明确的写作指向和任务。“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提供给考生两种写作选择,“体验”一词可以写成记叙文,“思考”可以写成议论文。“你”,告诉考生,文章不能无“我”,不能忘“我”。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角度问题:
(1)浙江精神生活体验:选取文化层面的极富浙江精神的历史人物,浙江一个美丽大江南水乡,以它的好山好水,孕育出各方人才,虽然他们分属于不同领域,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共同打造一片属于他们的浙江文化:文人:鲁迅、朱自清、茅盾、巴金、徐志摩、王国维、周作人、艾青、梁实秋、郁达夫、夏衍、章太炎、马寅初、蒋梦麟、蔡元培、周建人、丰子恺等。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秋瑾、邵飘萍、陈望道、张静江等。政治军事:周恩来、蒋介石、苏步青、钱三强、钱学森、童第周、竺可桢等。
写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可以采用游记的形式,以一个考生的身份,以一个新时代人的身份,记叙这些利士人的功绩,从他们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并思考自己的人生。夹叙夹议,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2)浙江精神思考:
思考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的创造热情,开辟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思考二:“长期身处逆境的奋斗经历,让‘古浙江人’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品格。”滕复说,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浙江文化,深刻地展现了浙江人民独有的生命品质、价值观念和人文风采,其中,“求真、务实”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个性的部分。由于浙江先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他们必须吃苦耐劳、务实开拓,才能赢得生的希望。
思考三:明代,王阳明创立心学,鼓励人们摆脱理学的束缚和教条的蒙昧性,主张知行合一,对主体精神和人的自我意识大加肯定,再次彰显了浙江精神中务实、自觉的理性。此后,黄宗羲以其朴素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思想,成为明清之际思想解放的最重要代表。近代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吁,马一浮“默然不语,其声如雷”的诤言,都可以看出浙江学人一以贯之的“求真务实”的文化基因。
思考四: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人口压力的渐增,一部分分散在浙江沿海的中华先民人顺着季风、沿着海流,向日本列岛和南洋列岛等地迁移,这就是《越绝书》中提到“内越”和“外越”的由来(汉史所载“百越”乃是炎黄部落散居在江、浙、闽、粤沿海的同宗不同支流)。“百越”部落数千年不断向外迁徙,使得包括中国南方在内的整个东亚和南亚,都受到古越文化的影响。
思考五:勇于“走出去”的精神,在早期是浙江人为改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现实选择,在后来则造就了浙江精神中日益浓厚的“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众多的侨民、侨乡,使得浙江具有了更多利用“拿来主义”的机会。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走南闯北的浙江人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让浙江经济发展写下了众多“全国第一”:发放个体工商执照、建设新型农民城、建设城镇专业市场……
历史启示我们,“开放创新”的文化因子,与“求真务实”一起,构成了当代浙江精神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也是未来浙江社会能否成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地区的关键所在。
思考六:“哪里都有浙江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先人卧薪尝胆、励志奋发、“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自强精神得到发扬和继承,浙江人似乎从不为困难和逆境所折服。专家同时指出,浙江精神中具有自强而不失温和的文化因子,造就了和衷共济、天人合一、人我共生的人生情怀和精神品质。
总体而言,浙江在历史上一直属于社会较为稳定的地区,人们性情较为温和,善于接纳外来族群,注重社会共同体的建设。无论是历代西湖的疏浚,还是各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反映出人们在建设社会共同体时的积极心态,政府和民间有着良好的互动。
思考七:在探寻“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及其历史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浙江精神以她那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不断地处于丰富和发展之中。惟有将其视为一种具有历史渊源的活力所在,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对浙江精神进行审视和充实,促使其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思考八: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的视野中,浙江网络业的发展有着多重性格。陈天桥、丁磊,这些网络业叱咤风云的浙江商人,他们表现出多样的浙江商业人文性格特征,就是浙江精神的最大体现。“浙江人的创新精神很强,非常善于对自己和周围进行审视,从而发现与众不同的商业空间。”马云通过阿里巴巴发现,浙江商人越来越懂得借用现代网络的商业生态。
不过,在马云的精神世界里,他突然发现应该用“倒立”的方式看世界。按照他的商业规划,每一个进入他旗下淘宝网的员工,必须“倒立”。他说,“倒立”的缘起是“非典”时期的企业应对策略,但就是这样一个危机应对方式,让他觉得,对于自己、别人和周围世界的一切,必须用“倒立”的方式来思考、处理。马云认为,“倒立”这样一个方式,不仅是对自己原有性格的逆向审视,同时也是展现自己更自信的一面。
立意问题:
(1)歌颂“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精神”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土地资源是为短缺,再加上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台风肆虐、灾难频发的自然条件,因此,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浙江人的生活条件实属艰难。加上艰难的自然环境使浙江人明白,物质需求比空泛的意识形态更加紧迫。于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追求深深烙印在浙江人的头脑中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他们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运用自己的智慧,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劳动,才可以获取美好的生活。
(2)歌颂“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浙江多山临水的特点使得本地人民无法通过农业发家致富,从而使他们要冲破地域束缚,离开祖居之地,冲破重农抑商的传统,造就了浙江人求真务实、敢于冒险的精神品质。
多山临海,河流纵横的地域环境让浙江人比其他各地的人们先一步有了商业发展的头脑和机会。
改革开放,温州人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温州人走南闯北,擅长经商,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3)歌颂“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浙江精神推进着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进步潮流不断发展。辛亥革命中浙江革命势力乘势而起,绍兴是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徐锡麟和秋瑾等爱国志士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彪炳史册;新文化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浙江籍学者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标志。浙江人民听从党的领导,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重要贡献。
(4)歌颂“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浙江的实干精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人民把美丽浙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建和谐浙江、绿色浙江、美丽浙江,绿色发展成为千百万浙江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题目自拟问题:题好一半文,考生应该在拟题上下功夫。
其他要求:
文体分明,字数900字以内为宜,书写端正。
【作文材料】
文人: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文学家。祖籍浙江嘉兴。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梁实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学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博士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浙江嵊县浦口镇人。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别号孑民,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胞弟。政治活动家、生物学家。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号秋明、瓠瓜。早年留学日本。
沈钧儒(1875-1963)号衡山,浙江嘉兴人,出生于苏州,清光绪进士。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律师。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沈兼士(1887-1947年)先生,浙江吴兴人。又名坚士。室名抗志斋、段砚斋。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教育家,创获甚富,颇受学术界推崇。
夏沔尊(1886--1946),名铸,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张宗祥(1882-1965)我国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字阆声,号冷僧,浙江海宁人。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中季,号疑古、逸谷、德潜,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师事章炳麟。
范文澜(1893-1969)字云台、芸台、仲纭、仲沄,笔名武波。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近现代学者、政党名家。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
金庸(1924-)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武侠小说家。
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生于天津。
余秋雨(1946-),作家,浙江余姚人。
艺术: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我国现代的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法师。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以字行世,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现代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我国现代著名印学学者、书法篆刻家。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村。
潘天寿(1898-1971)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县人。
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县人。漫画、画家,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奠基人之一。
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浙江嘉兴人。
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县人。漫画家,被誉为“三毛之父”。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近代艺林成就最为显赫的一位大师。诗、书、画、印卓然崛起,兼四绝于一身。
钱君陶(1907-1998)祖籍浙江海宁,生于浙江桐乡屠甸镇。名玉堂、锦堂,字君陶,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山馆、抱华精舍。著名艺术家、音乐出版家。
民主革命: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邵飘萍(1884-1926)名振青,浙江东阳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革命烈士。
陈望道(1891~1977),原名参一,单名融,字任重,笔名有佛突、雪帆、晓风、张华等,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张静江(1877-1950)原名增澄,又名人杰,浙江吴兴人。中国近代革命党人。
陶成章(1878-1912),字焕卿,曾用名汉思、起东、志革、巽言,陶耳山人、会稽山人等,绍兴会稽陶堰西上塘人。清末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革命先锋。
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近代革命党人。当铺学徒出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到日本,入警监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16年遭袁世凯暗杀。
陈果夫(1892--1951)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名祖焘,字果夫。政党名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朱家骅(1893--1963),著名教育家。浙江吴兴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初赴德留学。
政治军事: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周恩来祖父周骏龙(号攀龙)与其二哥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12个春秋。
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浙江奉化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金仲华(1907年-1968),笔名孟如、仰山等,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
蒋经国(1910―1988)浙江省奉化人。蒋介石长子。政治革新家。
蒋方震(1882-1938)字方震,浙江海宁人。陆军专家。
陈布雷(1890-1948),机要文人。浙江慈溪人。
陈诚(1898-1965),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1947.2),军事统帅。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农家。
戴笠(1896-1946)小名春风,字雨农。浙江江山人。情报专家。
汤恩伯(1898–1959年),原名汤克勤,浙江武义人。军政名家。中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蒋鼎文(1895-1974),字铭三,浙江诸暨里浦盘山人。军政名家。
胡宗南(1896-1962)军政名家。浙江镇海(宁波)人。
吴晗(1909-1969)字辰伯,著名历史学家。浙江省义乌人。科学家:
严济慈(1901.1.23-1996.11.2)字慕光(1900-1996),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人之一。
苏步青(1902-2003)著名数学家,我国近代数学的奠基者之一。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2003年3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黄昆(1919-2005.07.06)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浙江嘉兴人。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绍兴,原籍湖州,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1955年当选科学院院士。
钱学森(1909.12-)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系统工程专家,系统科学思想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浙江杭州人。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第周(1902.5.28-1979.7.30)我国著名的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人,出生于东关镇一粮商之家。现代著名爱国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路甬祥(1946-)生于1942年4月,浙江省宁波人。液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至今。
关于浙江精神:
“浙江精神”值得大力弘扬。所谓“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浙江精神”最本质的核心是:创业、创新。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浙江自古就是“文化之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徒和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确立了浙江人民“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价值观念,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融合新的时代要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浙江精神。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发展,再到“求真务实、诚信币口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提升,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创业创新。可以说,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浙江精神丰富了浙江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浙江
文化的品位,增强了浙江的文化软实力。浙江精神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把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变为高涨的创业致富热情,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坚持艰苦创业发家致富、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信念从不动摇。即使在“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浙江人仍然想方设法发展家庭副业,“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又长;即使别人瞧不起的艰苦行当,浙江人不畏艰辛,甘于从中干起,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即使在完全陌生的市场经济领域,浙江人也敢于摸爬滚打,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修鞋匠、泥瓦匠、理发匠、供销员、采购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代开路先锋。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几乎都有一段艰辛的创业史。尤其可贵的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浙江人敢于跳出浙江创业,走出省外境外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浙江精神体现在浙江人的伟大创业实践中,创业精神已成为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敢为人先、开放图强、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浙江人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领全国风气之先,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座中国农民城、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第一个在海外开发商品市场,等等。浙江人的创新观念也体现在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在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基础上,浙江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制、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制定城市化发展纲要、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段教育、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浙江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创新观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精神既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浙江人民努力培育和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不断激发智慧和创造,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了先发优势,在脚踏实地中创造出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典范例文】
姚作为:从细微之处看浙江精神
作为一个民族艰难善存、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宝藏。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浙江人民千百年来的艰苦奋斗与卓绝实干的经历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代代相传,又持续创新,始终保持着时代的特征,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浙江精神是浙江发展的动力,也是浙江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表达。
2000年,浙江精神被提炼为16个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2005年,浙江人又把浙江精神再次提炼为12个字:“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以体现进入新发展时期的特征。最高领导人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结束之际精确地将浙江精神概括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2017年12月3日至10日,我有幸到浙江学习考察,从数日的学习与实地调查过程中体验了浙江发展的壮阔历程,感受到了浙江精神的点点滴滴。下面仅仅谈两点:
首先,让人钦佩是浙江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杭州市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市民中心建起一座庄严明亮的4层建筑——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它位于杭州市民中心裙楼L座,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规划构筑品质生活”为展示主题,定位为亲民、互动、前瞻的“城市窗口”。展馆共分四层,除序厅外,陈列分为“印象杭州”、“解读杭州”和“展望杭州”三个展厅,设置城市记忆、名城保护、山水之城、蓝图总绘、和谐人居、品质服务、通达出行、基础命脉、亮点前瞻、城市立方、网络都市等主题展区,主要介绍杭州古都文化名城的悠久历史,宣传当下杭州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生活品质之城的灿烂明天。该展览馆面向全世界开放,不仅能全方位、多手段地对外宣传杭州的美景名胜与建设成就,还以包容开放的行为显示出接纳外界任何批评与检验的态度,更能成为与外界深度沟通的窗口。而浙江省委党校金国娟教授的特立独行,更能说明浙江的开放包容。金国娟教授性格直率,喜欢真话直说,对工作极为认真。尽管其拥有在新闻界与行政单位的丰富经历,但此种性格的人在中国传统的中庸文化氛围中无疑是个体制内的“非体制人”,难以被一般的组织所容忍。但在浙江省委党校,因校领导与外部环境的开放包容,金国娟教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浙江省委党校咨政报告的质量与上达率,更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又一次高峰。这一案例充分印证了浙江人对非正规人才的大胆任用,也凸显出浙江人包容四海、全力接纳人才的精神。我们为浙江的开放包容而深深折服!
其次,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浙江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浙江人在历史中就因资源的短缺而注重义利家和,用兼容与并蓄以开放心态应对创新挑战。浙江画院院长潘鸿海教授认为“开拓、创新、大气、和谐”是浙江精神的具体体现。浙江人有勇气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在思想和观念上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可以载入改革史册的全国第一:第一座农民城,第一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浙江人创办的各类商品市场,使资源小省变成了市场大省,“浙江村”、“温州街”、“义乌城”遍布全国。从这次我们对浙江各地的考察学习来看,浙江人对于新技术及其运用的追求到了很高的境界。浙江省委党校,在所有校区实现了WIFI全面覆盖,可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上网服务,党校的网站融新颖与实用于一体,显示出移动红色学府的高水平建设。而支付宝在杭州公交系统上的全面运用,更凸显出杭州乃至浙江在移动互联建设方面上的高水平举措。这当然得益于以阿里巴巴公司为代表的众多移动互联网公司在浙江的深耕细作,但也得益于浙江为他们提供了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更得益于浙江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交流促进理解,培训带来革新,希望能将浙江精神与广东精神融合起来,推动广东新一轮的改革创新。
彰显浙江精神的魂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观后
广场上,义乌县市场办主任邱英杰面色凝重,毅然将火把掷向堆积如山的假货,熊熊火焰霎时升腾起来。人们痛苦地低下了头,内心倒海翻江卷巨澜。他们经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铢积寸累、一分一厘赚出来的家底,就在眼前这把大火中付之一炬。纠结、焦虑、懊悔……如同一道道车轮在每个人的心上重重碾过。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的这一幕,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那些被销毁的货物,是包括主人公陈江河在内的很多人毕生的心血。但若求一时之利而纵容假货泛滥,就会让即将腾飞的义乌折翅,更是对视信誉如生命的浙江精神的亵渎。就像邱英杰坚信的那样:尽管损失很大,但这把火烧出的是卖真货的义乌、有口碑的义乌,换来的是义乌的明天。
《鸡毛飞上天》以陈江河和骆玉珠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家三代人筚路蓝缕、波澜起伏的人生历程。特别是以他们的视角串联起陈家村几代人的生活变迁,见微知著地折射出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可以说,《鸡毛飞上天》表现的不仅是义乌曲折而辉煌的发展故事,更是一部中国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史,是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日新月异的生动记录。
该剧扎根浙江这片厚实的沃土,粒石见峰地生动再现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历程。以陈江河等为代表的义乌人,从以物易物到设摊经营、从零售到批发、从国内到国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义乌奇观”。他们从草根游商走向国际贸易,再到在“一带一路”舞台上大展拳脚;从传统经营到“互联网+”新模式,每一步都是我国社会全方位变革的精彩浓缩。该剧用陈江河的经历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念: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鸡毛不仅能一飞冲天,还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鸡毛飞上天》用一波三折的情节、丰赡动人的细节,把一个个生动鲜活、栩栩如生的浙商形象推到我们面前。为了打入欧洲市场,面对客户的百般刁难、竞争对手的阴险算计,陈江河始终百折不挠、矢志不渝;骆玉珠初次创业失败,重摆小摊,愈挫愈勇,又闯出一片天。无论是以陈金水为代表的“敲糖帮”走街串巷,还是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陈江河、骆玉珠闯荡世界、走向辉煌,支撑他们的始终是诚信为本的理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体会到的是胼手胝足、永不服输的精气神,感受到的是一诺千金、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
《鸡毛飞上天》不仅艺术地展现了浙商的奋斗历程,更进一步深刻地反映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从陈金水到陈江河再到年轻一代的王旭,他们的努力与奋斗、曲折与成功,都是对浙商“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尽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精神的诠释和传承。正如陈金水所说:“鸡毛最轻,可有点儿风它就能飞到天上去。”风从哪里来?从对时代深刻变革的精准把握中来,从对浙江精神的发扬光大中来。
“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鸡毛飞上天》以“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雄心,生动表达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深刻提炼我国社会发生的全方位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正能量。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策划原创,未经协商,任何公众号不能引用或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28365365游戏】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