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谱】 斯霞 于漪 魏书生 于永正 孙双金 王崧舟 窦桂梅 支玉恒 钱梦龙 余映潮 李镇西 程红兵 宁鸿彬 程翔 程少堂 高万祥
【于永正】读书同时读自己
【点击进入于永正的专栏,阅读更多!】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 书是养人的。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医愚”前提是“善读”。所谓“善读”就是书中的养分必须吸收,融入人的机体,否则不会起作用,就如一个失去消化功能的人吃了任何营养品都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一样。 我从小接受的是“读书要和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教育。老师这样说,我便这样做。这对我很有好处。读师范一年级时学了一篇《任瑞卿先生二三事》的课文(任老先生是山东平度的一位老教育家),很受感动,于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写了一篇读后感,得到了班主任赵维仁老师的赏识,视为“模范作文”,不但在我们班读了,还拿到了另外一个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的语文),而且听说赵老师还把它推荐给别的语文老师看。我敢于解剖自己,而且不是“感”而“不动”的人。认识了,有所悟了,便去做。于是在我学习生活中,也像任老先生那样珍惜时间,努力读书,为做一个任老先生那样的老师而认真准备着。我是班里为数不多的“三好”学生之一。那时我给自己规定的指标是: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人生总得有个目标。不论小目标,还是大目标,都是一种动力。 读师范二年级时,我读了一本苏联小说《天职》,深受鼓舞,书中的一句“宁肯让生命燃烧,也不能让它冒烟”的话,成了我的座右铭,从此学习更加勤奋。星期六晚上,我常常一个人在教室里读书,星期天常常一个人在教室里练琴。为了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时刻准备着”。 我最喜欢的书还是《论语》、《孟子》、《三字经》、《水浒》和《三国演义》,以及《唐诗》、《宋词》等古典名著。如果我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正直、宽于待人、关爱学生,我身上真的有些许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这是与受这些古典名著的影响分不开的。这些古典名著,是塑造我心灵的主要雕塑家。 我一步步理解着《孟子·公孙丑上》中的“闻过则喜”的训诫,并一步步地实践着。早在“文革”期间,有一学生骂我,被其他学生听到后,纷纷指责该生,差一点拳脚相加。我得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学生为什么骂我》。在文中,我诚恳地、客观地分析了学生骂我的原因,主动承担了自己所应负的责任,并向骂我的学生道歉。我把文章读给学生听,大家都被我的诚意所感动,骂我的学生连连向我道歉。这件事后来传到该生家长的耳朵里,家长向我赔礼。 前不久,我的一个徒弟见网上有批评我的话,便为我争辩。我得知后,便对这位徒弟说:“首先要感谢这些批评我的人。批评是深层次的关心。接着要思考别人说的、骂的有没有道理。我们虽然还不能像子路那样‘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便至少要冷静,要思考,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让这位徒弟“贴”到网上去。 我一步一步地理解着这些古典名著中的“忠孝节义”的内涵,并一步一步地实践着。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我认识到“忠孝节义”说的,实际上是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对国家、对民族负责,是忠;对长辈、对父母负责,是孝;对家庭、对配偶负责,是节;对同事、对朋友负责是义。当然,时代不同,忠孝节义的内涵应有所不同。但形而上的‘负责’是一致的。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因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应对这个社会有一种责任感。”读书越多,思考越多,我的认识提高得就越快。认识每提高一步,我的实践便多了一份理智,多了一份自觉,多了一份自律,因而也就多了一份高尚。 读书为了学做人,也为了做好工作。说到这一点,我要感谢孔子、叶圣陶、吕叔湘、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是他们的著作引领我走进了教育的神圣殿堂,告诉我怎样教书育人,怎样教语文。《论语》使我拥有了教育的智慧;《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拥有了投身教育实践的指南;《教育诗》使我拥有了一份从事教育的乐观心情。 同时也感谢各种教育报刊,它们是我一天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教育家和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业绩一次次地感动着我,于是我也努力像他们那样,用我的行动感动着我的学生,把我的课上得让学生更喜欢。我的一本《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记录下了我为了把课上好所付出的思考与努力。 我读书并不多,读书速度也比较慢,但我肯思考。在认识上每有所得,便喜不自胜,并努力付诸实践,让理念转化为行为,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这个时代“叫嚷和埋怨之”的确太多,缺少的是行动。有人不读书不看报还则罢了,一旦看了一篇关于某某校长、某某老师的教改报道,读了一本新的理论书,看了一篇具有新理念的文章,便马上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校长和别的老师挂上了钩:“看人家学生、人家校长多好!我们的呢?——啥玩意儿!”唯独不想自己,不考虑自己应当如何做。如果看了报道外国教育的书或文章,那么,整个中国的教育在他眼里会立刻变得漆黑一团,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会被数落一番。他似乎不是中国的一分子 “医愚”,要从“医”自己之“愚”做起。 最近,我看了上海京剧院演的《廉史于成龙》,在剧的最后,于成龙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人治人,国虽治必乱;人人治己,国虽乱必治。”他说的虽然是“治国”,而且很大程度是说给当官儿的听的,但同样值得每个人思考。我说的“读书读自己”,就是“自己治自己”的一个方面。
【28365365游戏】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