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导航】 初中文言今译 高中文言今译 课外文言今译 七上 七下 八上 八下 九上 九下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与鉴赏
一、《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相关评论
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
(〔明〕茅坤《史记钞》卷四九)
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卷八一)
以廉颇、蔺相如主名,中间赵奢、李牧周旋穿插,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数人共一传,只如一人。贤才关系国家,从文字章法中错综写出,此史之识也。
(〔明〕钟惺《葛氏〈史记〉卷八一引》)
《廉蔺传》或分或合,或详或略,真得奇正错综之法,而四人优劣自显。
(〔清〕陈仁锡《陈评史记》卷八)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人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当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偏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隃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
(〔清〕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赵事为经,四人为纬。盖人用舍,关赵国存亡,而其君暗而听谗,终至不振。史公深慨叹之,故作法如此变化,其结撰之微密,摹画之精彩,更令人游赏不尽也。
(〔清〕汤谐《史记半解·廉蔺列传》)
秦赵交关是此传主笔,以四人系赵之存亡,直至秦灭赵,乃一篇归宿处,亦千古任将得失之林也。以赵之世次年月为线索,故忽尔廉、蔺,忽尔赵、李,极断续离合而无些子痕迹,彼以串插云者陋矣。太史公列传中,其法无所不有,真千古妙文。
(〔清〕高嵣《史记钞》卷三《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之末世,以廉、蔺、赵、李为存亡,故合传也。廉、蔺功尤伟,故此二人统赵奢、李牧也,其合传联贯之法,则《相如传》末云,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又《奢传》,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又云廉颇奔大梁,其明年,以李牧为将而攻燕,又《牧传》云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首尾一片,此合传之最宜最工者。
(〔清〕尚镕《史记辩证》卷七)
三、参考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我告诉他,我曾跟从大王在我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我就凭这个知道他了,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请罪,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相如说:“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相如。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群臣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相如。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他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住宿。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秦王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辞别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四、课文鉴赏(陆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二十一篇。原文除廉、蔺事迹外,还记述了赵奢、赵括、李牧等的事迹。这里所节选的是原文中最主要的部分。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著名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仍。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通过确立和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对方、争取统一的斗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其统一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廉颇和蔺相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由于君臣一致,将相配合,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全文由三大段构成,它们分别记叙了三个有名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文章从简介廉、蔺二人的身世入手。因为廉颇的事迹主要在后面,所以极概括地叙述了他战功之后,笔锋即转到蔺相如身上去。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的门客,一般来说赵国外交上的大事根本轮不到他过问。可是赵王和大臣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难住了,大家都没有主意,在这矛盾尖锐的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从缪贤的推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品质,还具有善于分析复杂形势的政治敏感性,这为他取得赵王信任,能胜利完成外交使命提供了条件。但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的。蔺相如入秦后,经历了两个回合的生死大搏斗。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随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蔺相如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勇气。赵国跟秦国是平等的国家,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秦王应该以平等国的礼节接待。蔺相如出使秦国是为了秦国要求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那么璧送到之后,秦国就应该交出十五城。可是自负强大的秦王既不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得璧之后,又无意交出十五城。蔺相如怀着诚意而往,却遭此侮辱和欺骗。他激于完璧归赵的责任感,便急中生智,托辞说璧有斑点,“请指示王”,重新取回了璧。随之,“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尖锐地揭露秦王“以空言求璧”的阴谋,并坚定地表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蔺相如的行动和语言,使“无意偿赵城”却又很想得到璧的秦王只好软了下来,一反倨傲的态度,蔺相如因此而占了上风。由于蔺相如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以后发制人的战术战胜了秦王,从被动转为主动,所以在第二回合的斗争中,他采用了先发制人的战术。秦王在斋戒五日后,设“九宾”的大礼,准备接受和氏璧,而蔺相如却已派人把璧送回赵国。一当秦王发觉受骗,蔺相如即要被杀。这时,首先需要的是临危不惧的勇气。为了先发制人,压倒对方,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一见秦王,就滔滔不绝地慷慨陈辞。先理直气壮地申明送璧归赵的原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再合情合理地提出建议:“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最后又委婉恳切地劝告:“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一席舌战强敌的议论,辞锋犀利,气势夺人,弄得秦国君臣“相视而嘻”,被动之至,茫然不知所措。而蔺相如终于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蔺相如回到赵国,“璧”、“城”之争似乎平息,但秦国并未就此罢休,遂出兵“伐赵”。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也是“渑池之会”的先声。渑池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表明了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蔺相如随赵王赴会,担当了外交斗争的艰巨重任。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以侮辱赵国。蔺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要秦王击缶,甚至要在“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秦王左右想要杀他,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使秦王不得不听蔺相如指挥,“为一击缶”。终于折服了秦王,挫败了他想羞辱赵国的意图。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完成使命,不顾个人的安危生死,争取到外交上的胜利。在蔺相如作坚决的外交斗争时,“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所以,蔺相如在对秦王步步逼进、挥斥自如的斗争,是以廉颇陈兵国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准备为后盾的。“渑池之会”就是这样正面描写蔺相如在外交斗争中机智勇敢的精神,侧面描写廉颇在军事斗争中所起的重大后卫作用。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渑池之会”的胜利是赵国外交和军事两相配合的成功,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可是渑池会后,在新的条件下,产生了新的矛盾。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心生不服,甚至要侮辱他。而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原先居功自傲的廉颇一旦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马上“负荆”“谢罪”,而且“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蔺交欢”既表明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晋朝人说:“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世说新语·品藻》)这首先说明《史记》作者司马迁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特别注意突出重点,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以此作为材料取舍的标准。把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写得具体而详细,把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事件屏弃不写或简单带过。廉颇和蔺相如一生事迹甚多,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予以集中叙写,因而不仅使文章显得选材精当、剪裁贴切,而且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又有详略主次之分:集中地详写蔺相如,穿插着略写廉颇。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需要,有分写,有合写,有明写,有暗写。其次,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他们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环境和二人内部矛盾中,通过人物自己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再次,本文结构严密,情节紧凑。根据历史 事件的发展顺序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安排了各有中心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本身各具首尾,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前后呼应,合成一个整体。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先有“完璧归赵”,再有“渑池之会”,最后是“廉蔺交欢”,文章沿着廉、蔺二人生平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而逐步展开。从矛盾冲突来看,故事里贯穿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再是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后者是次要的处从属地位的矛盾。前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暂时解决是派生后一矛盾的前因,后一矛盾的解决又服从于前一矛盾。“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主要写秦赵斗争,这时廉、蔺的矛盾处潜伏状态,属量变阶段。但当两次对秦斗争获胜,秦赵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廉、蔺之间的矛盾却明显而突出了。最后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两人在先后认识到必须以国为重,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思想基础上解决了矛盾,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是服从主要矛盾的需要而解决的。这种依照事物的逻辑联系和矛盾的运动规律而发展情节,安排结构,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在艺术效果上,也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28365365游戏】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